一年后她没回来,那就执行遗嘱。
在这封遗嘱里,将玉温的现有个人资产分成三份,分别赠予玉香、张莉、张五一,傣味的经营权由向远继承。
向远接手后的经营利润,百分之十给玉香养老,直至玉香去世,向远收回全部利润。
在向远经营期间,需抚养张莉,张五一读书到二十四岁。
这最后一条是玉温提前算好的,哪怕他们姐弟俩念到硕士,也就是到24岁,之后的路,向远愿意管就管,若是他不管,24岁的时候张莉姐弟俩肯定也能独当一面了。
所有的事情都交代好,玉温找了个偏僻的理发店减掉一头长发,齐耳的短发,娟秀的五官,看起来和身份证上十八岁的苏茶还真有几分像。
为了掩人耳目,玉温用苏茶的身份证买了当晚深夜的火车票到附近的城市,再从那边转车去榕林。
二十八个小时的车程,她把所有能想到的结果都想了一遍。
最后玉温想到的是,无论结果是什么样的,她都不会后悔丢下一切去了榕林。
因为她心里知道,若是不去,她这一生都不会安宁。
为了不暴露行踪,玉温提前一站下车,又在路边拦了一辆路过榕林的大客车,以高于市价两倍的价格搭了一趟顺风车,关键是不用拿身份证去车站买票。
赶到榕林的时候是清晨6点,玉温在市中心最热闹的地方下了车,这边的天亮得很早,6点钟,街道两旁已经摆满了各种当地小吃。
傣味做的很多菜,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上都能找到原型,酸辣爽脆的各式凉拌,走几步便会遇到一家的撒撇米线,舂桶从头响到尾的葱鸡脚店...
闻着满街的食物香气,玉温也觉得有点饿了。
她驻足在一个卖傣族糯米饭的小摊前,老板操着咖喱味的普通话招呼她,“阿妹,糯米饭来一碗?好吃得很!”
玉温一愣,随即想起自己现在是汉族打扮,老板自然就把她当成了外地人。
“好的。”玉温也用普通话回,“我要一份青苔糯米饭。”
那小摊老板热情地答应着,从一叠清洗干净的芭蕉叶中抽出一张,先往上面放一勺热腾腾的糯米饭,用勺子背面摊开,再往中间撒上一把烤香的青苔,裹好饭团递给玉温。
青苔糯米饭是五毛钱一个,玉温付过钱,双手捧起热乎乎的饭团,送到嘴边咬了一大口。
香软的糯米饭里有青苔的独特气息,是玉温从小吃到大的家乡味。
老板笑着问,“吃得习惯不?这是沧江里的青苔。”
玉温点点头,回道,“很好吃,谢谢。”
离开小摊后,玉温一边捧着饭团吃,一边顺着老街朝水寨走去。
再往前走一截就到了沧江,围着壮阔的江水,岸边有木头搭起来的长长的栈道。
栈道两边是遮天蔽日的大树,树干粗壮,树荫浓密,是东南亚地区常见的景象。
往前再走一截,眼前豁然开朗,江面陡然增宽,浅滩上还有不少腰间挂着竹篓的妇女正在捞青苔。
这些青苔正是玉温刚吃的糯米饭里包的青苔,打捞上来清洗干净后,铺平晾干,再用柴火烘烤,便成了松脆鲜香的青苔。
玉温回忆着小时候偷跑出去跟着阿 们捞青苔的事,很快便走到了水寨。
这是一片建在苍江边的一片水域上的吊脚楼,房顶是尖尖的傣族建筑样式,屋面上用金色的笔画出各种繁复的图腾装饰。
水寨门口一左一右摆着两只头顶花环的大象,玉温离开榕林之前还没有这两只大象,看样子是新放上去的。
不时有身着傣裙的傣家姑娘进进出出,还有人主动招呼玉温,“小妹,是来旅游的大学生吧?要不要住店?”
玉温笑着拒绝,“谢谢,我自己先走走。”
那人还是很热情,“那晚上来我们饭店吃饭,正宗的傣味,我家就在水寨5栋。”
“好。”
玉温谢过那人后继续向水寨里走去,凭着记忆找到了明信片上的那栋傣楼。
这是一栋依湖而建的三层傣楼,正前方就是水寨最有名的同锁桥,走到门口,玉温才发现这栋传统的傣家建筑已经改造成了一间接待客人的旅馆。
作者有话说:
今天家里有事更新晚了,现在很困,错别字明天再修改哈!